中国网络资讯台5月13日讯 2025年护士节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2025 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九龙护理优秀青年人才奖”评选结果公示。
这个由苏州九龙医院出资设立的奖项,旨在表彰 35 岁以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系统内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教职员工。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病区护士李婷婷的名字,正是从系统内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
2011年冬天,还是实习护士的李婷婷第一次走进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病区。当时的带教老师黄艳正在给一位意识模糊的患者做口腔护理,棉球在齿间转动的动作轻得像在擦拭一件易碎的瓷器。
这个俯身低头的背影,让刚从护校毕业的姑娘第一次意识到:护理不是机械执行医嘱,而是要用专业和温度织就生命的保护网。
选择留在神经外科,更因为这里“像个永远解不完的数学谜题”。人体中精密的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昏迷、偏瘫、意识障碍……每个患者的病情都是独特的谜面。
李婷婷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值夜班,凌晨三点盯着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紧张得把神志评估表翻来覆去看了十遍。
从菜鸟到专科护士的12年,她把成长写成了一本“错题集”:
前五年在笔记本上记满专科各种药物配伍禁忌,临床疾病观察重点。
第六年为了不断强化自身专科知识和技能,考取江苏省神经外科专科护士和床旁盲插空肠管等专业资质。
如今作为总带教,她给新人讲的第一课永远是:“神经外科的疾病观察,每个评估都是救命的线索。”
2013年那次气道大出血的抢救,成了李婷婷职业路上的“成人礼”。
当时她刚工作一年,正在给一位气管切开患者做雾化,突然鲜血从套管里喷涌而出,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的报警。“我本能地抓起吸痰管去吸,可血根本吸不完,手忙脚乱到差点碰倒治疗车。”
关键时刻,当时的责任组长于雪梅冲过来,一边精准推注止血药,一边指挥她准备气管插管包,“她的动作快得像在跳舞,却每一步都踩在点子上。”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让李婷婷明白:神经外科护士的应急能力,是用无数次模拟演练喂出来的 “肌肉记忆”。
现在作为护理骨干,她主导制定了12项专科应急预案,从脑室引流管脱出到癫痫持续状态,每个场景都带着团队在模拟病房练了不下十遍。
在神经外科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关于各种引流袋使用的讨论一直是热点。李婷婷的专利“新型引流装置”,就诞生于一次普通的交接班。
“当时大家总抱怨传统引流袋不好控制速度,调快了怕低颅压甚至再出血,调慢了怕堵塞,像在走钢丝。”午休时,她和护士长及其他骨干一起围在治疗室,用矿泉水瓶、输液管做模型,画了二十多版设计图。
“后来找工程师改良时,人家笑我们‘护士还懂机械原理?’可我们懂临床需求啊 —— 引流速度每小时差5毫升,对患者来说就是安全线内外的区别。”
走出医院,她的“战场”扩展到社区。在社区做科普健康服务,她一边帮助居民测血压,一边讲解测量需要注意的要点,一位大叔恍然大悟和她说:“妹妹呀,原来血压测量还有这么多讲究,我一直都量错呢。”
那一刻她突然懂了,护士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专业知识变成老百姓能揣进口袋的“护身符”。
神经外科的夜班,是对“慎独”的终极考验。凌晨两点,当整栋楼都陷入沉睡,护士站的灯还亮着。
李婷婷说,她见过寂静的坚守,是同事小颜在夜班时,为一位昏迷患者反复擦拭眼角的分泌物,“其实家属不在,患者也不知道,但小颜说‘将心比心,如果是我在生病,肯定也希望护士能多留意这些小细节,照顾得更周到些’。”
这种“无人监督时的自觉”,成了她带教时反复强调的品质。
现在她的柜子里,还摆着一本翻旧的《护士条例》,扉页上写着刚工作时带教老师的赠言:“慎独是护理人的‘隐形白大褂’,穿上它,在哪儿都要站得直。”
周末陪女儿抛球时,她会把抛球的高度和力度与工作联系起来讲给女儿听:“宝贝,你看我们抛球,要是力气小,球就飞得低,这就好比有些患者身体很虚弱,活动能力很差;要是力气大,球就能飞得又高又远,就像那些恢复得好的患者,充满活力。妈妈在病房照顾病人的时候,也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态,就像关注这球的变化一样。”
这些细碎的日常,让她在高强度工作中找到了平衡:“患者的一句‘谢谢’,实习生的一次进步,家人的一碗热汤,同事的一句鼓励和肯定,都是让我继续跑下去的能量。”
监护仪的滴答声里,李婷婷的身影与无数个日夜坚守的护士重叠 —— 他们是医生的“眼睛”, 是患者的“双手”,是在漫长黑夜里守着生命之火的人。
正如“九龙护理优秀青年人才奖”所期许的,李婷婷们用一万多个日夜的专注与温柔,让护理这份工作,既闪耀着专业的光芒,又流淌着人性的温暖。
在这个属于护士的节日里,愿所有在病房里奔走的身影,都能被看见,被铭记 —— 他们守着别人的生命,也在定义着护理的温度。(周跃坤)
责编: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