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体 / 正文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原创中国网络资讯台 2021-09-04 18:40:30 0次阅读

中国网络资讯台9月4日讯  近日,由新骑士国际艺术联盟主办、苏州市侨办等多家单位协办的“破竹2021——百年辉煌·中国经典与当代绘画邀请展”举行,将现实主义和抽象绘画作品同台展出,成为国内学术性展览的首创。展览现场,由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创作于1962年的油画《刘胡兰就义》惊艳亮相,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据了解,冯法祀生于1914年,安徽庐江人,别名骆风,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1933年,19岁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樑、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师门下。1937年毕业后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冯法祀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期间曾造访过革命圣地延安,后又迁移至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0年参加抗敌演剧队,从事绘画创作活动,抗战期间曾举办过六次个人画展,其关于爱国主义的作品受到广泛好评。1942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1943年又受聘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副教授,1946年随徐悲鸿先生来到北平,参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办工作。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后,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系主任。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青年时期的冯法祀

冯法祀始终遵循在自己青年时期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创作出了《雁荡山》、《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先后在北京、桂林、昆明以及巴黎、莫斯科、渥太华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出版有《冯法祀画选》、《冯法祀画集》等。进入晚年后,他仍然坚持画画,且状态极佳、精神矍铄,曾表示“作画是我的终生志愿,只要一息尚存,决不会放下画笔”。2009年7月16日,这位在画坛辛勤耕耘了80多个春秋的油画大师与世长辞。作为一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冯法祀一生教书育人,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他的去世是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和学术事业的重大损失。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徐悲鸿与学生合影,后排左二为冯法祀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徐悲鸿和齐白石与学生友人合影,右五为冯法祀

在冯法祀人生创作的众多油画中,《刘胡兰就义》是最为著名的。它以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观音庙为背景,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真切有力,用笔轻快塑造坚实,色彩浑然透明,画面整体通透,通过诸多灰色块的对比布局安排,烘托出寒冬雪后,那一幕惨绝人寰的屠杀场景,激发了大家对15岁英雄刘胡兰的钦佩和崇敬之心。关于这件作品,背后有着一段极为艰辛的创作过程。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创作于1957年的《刘胡兰就义》

1955年,新中国投入经济建设高潮,但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也十分重视。为推广油画教育,从当时的苏联苏尼科夫美术学院请来了著名艺术家、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马克西莫夫教授,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主,在全国以推荐加考试的方式选拔了21名学生,组成了“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简称“马训班”),并由马克西莫夫教授亲自执教培训。

“马训班”在中国油画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意义,因为这是中国当代唯一完整引入国外写实体系的油画课程,影响了当时美院的油画教学变革,至今仍有一定意义。另一方面,“马训班”培训的那批学生代表了当时中国中青年油画家的较高水平,其中很多人日后都成为了国内油画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如候一民、勒尚谊、张文新、詹建俊、谌北新、何孔德等。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马训班”成员合影,右二为冯法祀

冯法祀也是“马训班”的一名学员,但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江丰却对他说:“你已经是教授,还是系主任,何必与那些小自己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一起上课呢?”冯法祀听后用德拉克洛瓦的名言回答:不要做一个人的学生,应该要做很多人的学生。在“马训班”学习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彻底从“中大”的徐悲鸿的油画写实技巧走了出来,获得并体悟了俄罗斯巡回画派和前苏联在油画方面的创作方法与经验。作为“马训班”的结业作品,《刘胡兰就义》就是冯法祀在油画技法上突破的最佳总结。

确定创作选题后,冯法祀来到了刘胡兰烈士的家乡云周西村,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现场采访和写生。白天,他在烈士就义现场采风,到了晚上就找刘胡兰的家人和相关当事人了解情况,并亲去关押地给刽子手大胡子张全宝写生。经过三年的艰苦创作,这幅气势恢宏的巨作终于在1957年得以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冯法祀吸收了欧洲画家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以分组造型的构图方式表现了众多的人物和宏大的场景。

《刘胡兰就义》展示了冯法祀在“马训班”学习的收获,并直接在马克西莫夫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尤其在雪地的处理上,结合了马克西莫夫关于雪地在光照下的色彩变化处理,受到了其本人的表扬,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好评。在“马训班”结业式上,朱德接见了全体学员和主要教职人员,并与大家一道在《刘胡兰就义》前合影留念。此后,该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称作馆藏“双璧”之一。

1958年后,冯法祀迎来了创作的高峰。他不断体验深入生活,完成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同时伴随工作重心的北移,不断探索艺术的完美和追求极致,并决定再次独立完成新作《刘胡兰就义》。此时,冯法祀在艺术语言和技法上融入了西方浪漫主义的画风,通过研究西班牙浪漫主义大师委拉斯凯兹的《英诺森教皇十世》、俄罗斯现实主义大师列宾的《伊凡杀子》、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洛克罗瓦的《西奥岛的屠杀》等名作,对画面的整体色彩气氛特点,以及光线、色彩和造型等因素的处理等有了新的理解,在保持和1957年《刘胡兰就义》作品构图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重新创作。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创作于1962年的《刘胡兰就义》

1962年秋天,全新的《刘胡兰就义》创作完成,从色调,用笔整体渲染上,更具备油画的力度和浑然感,画面响亮干脆,仿佛在表现革命题材上增加了西方古典画法的珐琅般效果,充满了博物馆级的气氛和调性。该作品首次公开亮相于2020年8月,并在得到冯法祀家人的同意下,参加了由安徽省芜湖市文旅局和芜湖市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传承经典,逐梦时代”中国学院油画作品展,得到了当地美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两幅《刘胡兰就义》堪称冯法祀在油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在中国红色经典主题创作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迹。

原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在中国20世纪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嵌印着几代艺术家探索奋进的印迹,他们坚持用艺术反映中国广阔的现实,讴歌中华民族的风骨正气,彰显中国艺术的文化理想,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视觉印证,为中国的美术时代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冯法祀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思考、作画、谈艺术,这种规律一直贯穿在冯法祀的晚年生活中。始终如一,生命不止,艺途不止,遵循艺术的规侓,秉承绘画精神,坚韧坚定的艺术态度,走完艺术的人生,这是老一辈画家终身坚守的信念。他常说“艺术要有精神,作品要有正气”。上世纪90年代后,冯法祀还不断对《刘胡兰就义》、《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捉虱子》等革命题材作品进行探索、突破和重新修改,完成了多幅惊人的大作。中央美院教授詹建俊评价道,冯法祀是中国现今老一辈油画家中唯一能以九十高龄仍勤于耕耘,不仅艺术创造活力不减,却较前更显旺盛者。(冯相成)

已故著名油画家冯法祀代表作《刘胡兰就义》在苏州亮相

▲冯法祀与侄孙冯相成在南京

(责编:翁紫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