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资讯台7月19日讯 7月18日,“非遗里的普及课”之走进吴门医派系列活动举办,首场以古典园林为舞台,通过中医药知识课堂、角色扮演、非遗丸剂与“手作小药师”体验,让青少年在“穿越”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为吴门医派传承注入新动力。
上午九点半,身着汉服的孩子们走进耦园,跟随着导游的讲解,孩子们穿梭于耦园的亭台水榭,从“听橹楼”的典故到“山水间”的意境,园林的一砖一瓦都成为生动的教科书。
苏州,正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今年,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社科联、市中医医院、市广电总台围绕“儿童友好型非遗传承”目标,开展“非遗里的普及课”之“走进吴门医派”系列活动。该项目获评2025年度苏州市社科普及惠民扶持项目。
作为首场活动,活动现场结合时令节气与健康,带大家感受了吴地中医极具时令特色的“三伏贴”。
“小朋友们有贴过三伏贴的吗?那你们知道吗,三伏贴中有些常用药材,可能在你家的厨房就可以找到哦!大家来看,这种药材熟悉吗?对了,就是爸爸妈妈做菜时会用到的小茴香。‘药食同源’,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体现......”来自苏州市中医医院的儿科主治中医师沈晓华,用丰富的药材图片带领孩子们了解“三伏贴”的由来、在时令健康中的作用,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三伏贴”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自此后贯穿半部中国史。吴门医派从清代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中,总结出自成一派的敷贴药方。作为中医“冬病夏治”特色疗法代表,是中医外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优势,也深受苏州市民喜爱。
“像体虚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以及亚健康状态,如四肢怕冷、体质虚弱,就可以尝试三伏贴,借助具有辛温散寒、补阳祛湿药性的药物,祛邪扶正。”沈晓华介绍,“但如果大家只是为了养生防病,本身未罹患慢性病的,也不推荐大家盲目‘夏治’,健康人群,日常通过少吃寒凉食物,多吃温性食物,进行‘薄汗’运动等非药物方法也可以达到散寒养阳的目的。”
随后,苏州市中医医院的副主任药师戴伟手把手教导孩子们制作香囊,孩子们变身“手作小药师”动手参与制作,深入体会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终于知道了那个长得像花菜一样的中药材是什么了,收获很大。”今年10岁的李泽瑞在听完讲课后,忙不迭地动手做起了香囊。“既能涨知识,还能动手实践,真有趣。”
“孩子在沉浸式游园中涨了知识,了解了中医文化,锻炼了动手能力。”参加活动的家长表示。(周跃坤) (责编: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