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资讯台8月7日讯 28 岁的珠珠(化名)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家与单位近在咫尺,每天都能吃上母亲做的可口饭菜,生活安稳幸福。
然而近一个月,母亲发现她进餐时频繁流口水,“你这口水流的,怎么好像脑梗的人一样?”家人都怪她乱说,”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哪可能脑梗!”珠珠也笑言是妈妈手艺好,饭菜香甜吃得急切。
然而,7月中旬一次感冒发烧后,珠珠感觉左手有点发麻,以为是颈椎老毛病,在社区医院拍片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不料短短几日,左手无力感加剧,连拧开瓶盖都难以做到。母亲察觉事态严重,立即带她去上级医院进行CT检查,结果显示为脑梗!
经人介绍,一家人又连夜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寻求专业救治。珠珠被诊断为:甲亢合并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
经过神经外科积极治疗,珠珠即将出院。
蒋栋毅主任查房,鼓励珠珠坚持康复锻炼
年轻人也会被脑梗“盯上”
《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的一篇报告称,科学家从1990至2010年在全球对中风病人进行了100多次研究。他们发现,在20至64岁的人群中,中风发病率增加了25%。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占了所有中风患者的近三分之一。
年轻人脑梗的诱因,往往与“隐形杀手”密切相关:
隐性基础病“潜伏”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许多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导致血压、血糖、血脂悄然升高,却因症状不明显而忽视。
不良生活习惯“推波助澜”
熬夜与久坐:长期熬夜会导致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升高;久坐则使血液循环变慢,增加血栓风险。
饮食失衡:高油、高盐、高糖的外卖与奶茶,是年轻人群的“标配”,却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帮凶”。
吸烟酗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则可能诱发心律失常,两者均是脑梗的高危因素。
特殊病因“防不胜防"
部分年轻人脑梗与先天性疾病或特殊感染有关。例如,卵圆孔未闭(一种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导致血栓通过未闭合的孔道进入脑部;梅毒、HIV等感染可能引发血管炎,进而诱发脑梗。
这些早期信号,是身体在“求救”!
脑梗的早期症状往往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若出现以下表现,需立刻警惕:
(一)面部异常
一侧嘴角歪斜、流口水,或进食时频繁呛咳。
(二)肢体无力
手无法持物、下肢发软,甚至突然跌倒。
(三)视觉障碍
视物模糊、重影,或视野突然缺损(如看不见左侧/右侧物体)。
(四)语言障碍
说话含糊不清,或理解他人话语困难。
(五)突发头晕
伴随恶心、呕吐,站立或行走时症状加重。
预防脑梗,年轻人要“三管齐下”
生活方式“大扫除”
饮食:用蒸煮代替煎炸,多吃芹菜、菠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少喝含糖饮料。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
戒瘾: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克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
定期体检“早筛险”
40岁以下人群每2-5年查一次血脂;40岁以上每年查血脂、血压、血糖。
有家族史、长期压力大或服用避孕药者,需增加心脏超声、颈动脉彩超等检查。
慢性病“零容忍”
若确诊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务必遵医嘱服药,切勿因“年轻”而抗拒治疗。
医生有话说
蒋栋毅主任医师提醒:
脑梗并非“绝症”,早期溶栓、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预后。但更重要的是:别让年轻成为忽视健康的理由。
从今天起,关注身体信号,调整生活方式,让脑梗远离你的生活!健康没有捷径,预防才是更好的治疗。(周跃坤)
责编: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