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资讯台7月25日讯 炎炎夏日,饮料成了许多孩子解渴的首选。然而,那些五颜六色、口味各异的瓶瓶罐罐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课堂——饮料的秘密”活动在苏州工业园区锦溪南社区居民教室火爆开讲。数十名社区青少年化身“小小科学家”,在趣味实验中亲手揭开了饮料背后的科学面纱,掌握了“慧眼识饮”的科学饮食金钥匙。
配料表:舌尖健康的“密码本”
活动伊始,红色管家志愿者并未急于展示实验器材,而是举起一些常见饮料和零食。“谁能找到配料表里最长的那一串名字?”老师抛出问题,孩子们立刻埋首包装袋,仔细搜寻。在巾帼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惊讶地发现,那些拗口的化学名词——阿斯巴甜、柠檬黄、焦糖色、山梨酸钾……正是赋予饮料诱人色泽与口感的“魔法师”,却也可能是过量摄入的隐忧。“原来我最爱的橙味汽水里,根本没有橙子,全是香精和色素!”一位小朋友举着配料表,恍然大悟地喊道。
实验揭秘:眼见为实的“添加剂魔法”
理论知识如何扎根?动手实验给出答案。孩子们戴上护目镜,兴奋地投入科学探索: 将彩色糖果溶解过滤,孩子们惊诧地看着原本鲜艳的“外衣”褪去,杯中只剩下透明糖水——原来夺目的色彩全靠合成色素加持。
活动不仅止步于揭秘,更重在赋能。老师带领孩子们总结出“科学饮食三法则”:“配料表越短越好,陌生名词越少越好,天然成分排前越好”。孩子们活学活用,现场化身“健康侦探”,对比分析不同产品配料表,挑选出更健康的饮品选项。“以后买饮料,我一定要先翻到背面看‘小字’!”一位胜浦小参谋信心满满地表示。
“这活动太及时了!”陪同参与的家长张女士感慨,“孩子以前只认口味,现在知道主动看成分了,这种健康意识的培养千金难买!”课堂是社区科普品牌活动的重要一环,旨在用生动实验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思维的种子,让健康选择成为一种本能。(胜宣 邹玉芬)
责编: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