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资讯台8月22日讯 “中国结是一种古老的编织艺术,代表着团聚、友谊、温暖……”在苏州教育博物馆西厅,几名残障儿童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聚精会神地编织着手中的中国结。一双双忙碌的小手、一张张开心的笑脸、一声声温暖的鼓励,无不显示着活动的精彩。为了能让残障儿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感受“特别的爱”,8月22日,苏州教育博物馆带来了一堂精彩的中国结编织课,让他们用巧手装扮七夕。
八月的天气虽然炎热,但依然挡不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刚一踏进大门,古朴的建筑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就勾起了孩子们浓浓的兴趣。小志愿者们也早早就位,等着小朋友们的到来,一见面便主动牵起了他们的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和信任。
手工制作不仅能促进残障儿童手指的灵活性,也能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还能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为了能更好得锻炼孩子们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教博馆的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以生动的语言、亮丽的色彩来引导孩子用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
现场,老师讲解了中国结的由来与结饰含义,并手把手地教了最基本的结法。从绕绳到打结再到打穗,一步一步地分解动作,生怕大家有不懂的地方。看着展示的成品,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桌上的材料开始动手制作。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老师鼓励孩子们大胆开口表达,与身边的同伴交流,一起解决难题。在家长和小志愿者耐心的帮助下,很快,“中国结”的雏形便呈现在大家眼前了。
课后,讲解员引导着大家一同游览了展厅,讲述了苏州教育历史故事。孩子们看着眼前的“孔子雕像”,眼神中充满了好奇,时不时提出一个个疑问,尽管表达并不十分流畅,但他们却敢于展现自我。整个参观过程,气氛活跃而融洽。不仅拉近了大家之间的距离,还让这群“特殊儿童”走出了“自己的世界”,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满满的爱与关怀。
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活动接近尾声。教博馆的老师为参加此次活动的残障儿童和小志愿者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并送上了寓意满满的中国结,祝福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平安。
通过活动,教博馆带领着这些存在着些许“不便之处”的孩子们看文物、听故事、做手工,拉近了残障儿童与社会的距离,并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色彩。接下来,教博馆将继续加强与市残联的合作,呼吁更多热心人士关爱残障儿童的成长,帮助其接触更多新的事物,感受更深厚的教育文化气息,为他们打开一扇新的了解世界的窗户。(柴扉)
(责编:王文)